本文摘要:
摘 要:2018年8月初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其后有多个省份相继发作疫情。虽然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处于总体可控状态,但也对生猪工业发生了重要影响。 限制生猪远程调运是防止非洲猪瘟疫病流传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业生长的一定趋势。相对于以往大规模的活猪运输,猪肉的调运很大水平上需要重塑供应链。供应链中的生猪屠宰、冷库蕴藏、运输等关键环节都必须做出调整。 为此,本文梳理了非洲猪瘟配景下从调猪到调肉供应链重塑的关键节点,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摘 要:2018年8月初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其后有多个省份相继发作疫情。虽然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处于总体可控状态,但也对生猪工业发生了重要影响。
限制生猪远程调运是防止非洲猪瘟疫病流传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业生长的一定趋势。相对于以往大规模的活猪运输,猪肉的调运很大水平上需要重塑供应链。供应链中的生猪屠宰、冷库蕴藏、运输等关键环节都必须做出调整。
为此,本文梳理了非洲猪瘟配景下从调猪到调肉供应链重塑的关键节点,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自2018年8月初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多点散发、趋于平稳、防控有效、总体可控的态势,但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农业农村部的新闻通报和有关研究讲明,活畜禽远程调运是引发动物疫情流传的重要原因。为了防止非洲猪瘟疫病的流传,限制生猪远程调运是一定的。
对此,农业农村部重点管控生猪调运环节,羁系政策不停加码,从调猪到调肉的供应链重塑成为一定。那么,生猪供应链整合的关键节点有哪些,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扶持生猪供应链转型升级成为重要问题。
本文主要对非洲猪瘟配景下从调猪到调肉供应链重塑的关键节点举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猪业的康健生长提供借鉴。1 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供应链的影响生猪供应链是指以有效提供猪肉为目的,以猪肉加工商业企业为焦点,通过大规模远距离的调配,由生猪养殖场/户、屠宰、加工、猪肉物流配送、流通销售等组成的网链结构[1]。从产区到销区的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生猪是传统的供应链形态,其起点是生猪经纪人的收购和运输。
生猪收购泉源可能是散养户,也可能是规模养殖场,收购之后,经纪人一般也会卖力远程运输,一种是直接运送到当地屠宰场,另一种可能是通过远程运输到异地屠宰场,然后进入批发和零售渠道(图1)。图1 我国生猪供应链的主要环节 市场机制和消费习惯的配合作用形成了长距离大规模的生猪供应链,一方面动员了我国生猪工业的快速生长,同时也为工业结构调整留出了较大的空间,稳定了生猪工业。
但生猪在远程运输中,易受冷热、饥饿、缺水、疲劳、拥挤、外伤等应激因素影响,引起机体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免疫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伤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还会造成损耗、成本加大、食品宁静等问题[2]。2017年,我国生猪总量在6.89亿头,经由由产地到销地供应链的生猪约1.02亿头,占比14.8%。
生猪供应链中的五大产区主要是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华北的河南、山东、河北,西南地域的四川、重庆,华东的安徽、江西和华南的湖南、广西;三大主销区是京津为焦点的都会群、长三角都会群和珠三角都会群。生猪供应链的主要物流流向为华南的湖南、广西销往广东等地,华北的河南、山东、河北销往华南的广东和华北的北京、天津以及华东的上海、浙江,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主要销往华北的北京、天津地域。近年来,受环保、原料等因素影响,生猪供应链结构迎来了较大调整,北猪南运的态势越发显着,生猪调运量也连续增长。如此长距离、大规模、多环节的生猪供应链,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造成资源浪费,也是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疫情流传的重要方式[3]。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增强生猪调运的限制。作为生猪主产区,生猪调运基本停滞,造成大量生猪被动压栏,供应过剩,价钱走弱。而京津等大都会和东部的浙江、上海需要从其他省份大量调入生猪,调入量往往占据总供应量的40%以上,生猪调运克制后,生猪供应缺口显着,猪价快速上涨。

鉴于当前中国大量的生猪产能集中在东北、河南、湖南等地域,产能过分集中,在泛起疫情之后容易泛起南北猪价分化和畜牧工业的颠簸局势。受当下非洲猪瘟疫情、畜禽运输政策、环保以及中美商业摩擦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生猪供应链将面临重塑:一是屠宰场主导供应链的权力增加,流通领域主导权将更多地向屠宰场倾斜;二是肉类的冷链物流生长将带来空前的机缘,跨省的冷鲜肉运输将大幅增加,但现在的冷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三是将主要由集约化、现代化的养猪场,或者专业化的养殖小区提供猪源,生猪收购和运输环节将会越发规范;四是鲜猪肉售卖地域的集中化与尺度化,既能淘汰鲜肉在售卖历程中非法分子投机取巧的事件发生,又能保证到鲜肉“最后一公里”的卫生和宁静。新型供应链将直接以猪肉冷链物流为焦点,接纳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由现代化的养殖场为起点,通过大型现代化的屠宰加工,再通过全程冷链,最后通过超市、专卖店举行销售、直供应消费者(表1)。
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传统供应链逐渐向新型供应链转型,越发重视猪肉质量,通过全程冷链对整个供应链举行掌握和控制。2 生猪供应链重塑的关键环节2.1 收购环节生猪收购与运输是生猪市场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为整个流通环节第一步,成为了产销体系的纽带[4]。生猪收购面向的主体是生猪养殖者,包罗散户和中小型养殖场。
通过观察发现,我国生猪养殖户饲养的生猪险些全部通过贩运商进入生猪流通领域。如江苏雨润团体采购的生猪60%来自贩运商,40%来自条约户。
现在这种生猪贩运商活跃在我国全国各地,数目众多,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收购体系。而且生猪贩运商面向的生猪养殖者中,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为50%左右,企业化谋划水平较高的养殖场逐步转向与一些屠宰商签订条约举行直接销售。表1 非洲猪瘟对生猪供应链影响 生猪收购与运输环节需要强化治理,建设挂号存案制度、黑名单制度、车辆挂号制度等。
从恒久来讲,要增强生猪互助社和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生猪互助社可以根据区域划分建设,最好把一些散户和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团结起来,制定统一的养殖尺度和收购尺度,也可以凭据养殖方式的差别来定制差别的收购价钱,给生猪养殖户更多选择,也提高了鲜肉的质量,保证了鲜肉的营养价值[5]。在生猪的收购环节,只管把生猪互助社和屠宰场之间的运输门路计划为最短、最宁静,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小,但在此基础上,要不停增强运输环节的硬件措施和生猪的质量羁系。
例如,运输车辆的活载密度,对生猪体温、康健状况的监测体系建设等。2.2 屠宰环节在生猪供应链的屠宰环节,每年我国生猪屠宰量约在6亿头以上,2017年全国屠宰企业共有20 658家。现在,屠宰行业依然存在企业规模小、漫衍不合理、羁系制度不完善等问题[6]。非洲猪瘟疫情频发的配景下,由于活猪禁运,生猪销区屠宰加工能力短期内尚不能完全满足屠宰需求,根据2017年1.02亿头生猪调出量,毛猪主产区(调出省份)应该抓紧时机适当加速现代化屠宰厂的建设,根据现在30%左右的开工率,提高到3倍,基本能够满足现在活猪的屠宰量,但仍需新建约莫3 000万头屠宰能力的屠宰场。
主产区屠宰企业屠宰能力有待强化,技术装备亟待提升,关键是大幅提升机械化率、现代化水平和屠宰完成后的保鲜率。现在,主销区依然约有30%左右的屠宰企业,由于克制活猪运输,主销区的屠宰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可能面临“无米之炊”。
对于销区的屠宰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为专门化的冷链物流中心,保留少量的屠宰能力即可。2.3冷库仓储环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作为猪肉主销区冷库总量大,冷链企业强,物流网络设施相对完善。作为猪肉主产区的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冷库总量不足,在生猪供应链转变历程中难以适应冷链需求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
江西、陕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域冷链物流网络较为单薄,难以满足猪肉调运的需求(表2)。由此可见,我国猪肉冷链物流生长区域性矛盾突出。一是产区和销区的不平衡。猪肉主产区冷链物流生长难以满足需要。
二是东部地域和西部地域的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地冷链物流供应过剩,西部地域甘肃、宁夏等则严重不足。三是冷链物流地域性漫衍和冷链网络互联互通不平衡。
现在冷链物流主要是地域性漫衍,而冷链物流生长自己要求全链条、全国性结构,这导致冷链企业散、小、乱,难以统筹计划。在运输历程中生物宁静防控措施单薄(车辆消毒不彻底,差别猪场生猪混装,差别猪市井生猪分装),且行业恒久以来都较为不透明,生猪供应链需要进一步规范化[7]。表2 各省冷链物流的生长现状 注:数据泉源于中国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的《2018年中国冷链生长陈诉》。

根据一般0.73的出肉率,2017年1.02亿头生猪,每头生猪120 kg,转化为猪肉是89.35亿kg,则需要新增893.52万t冷库数量。现在,东北三省冷库容量是229万t,河南是192万t,湖南是100万t。现有冷库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新增冷鲜肉需要的冷库数量。
而且现在冷库结构也不合理,以冷冻库为主,缺乏多温带的设计,冷库设施设备也比力落伍。因此,重塑生猪供应链重要的任务就是新建冷库和革新原有冷库。
相应的冷藏车需求也会大幅提升,凭据估算大致需要新增3万辆冷藏运输车。3 对策建议一是严格生猪流通环节羁系体系。现在,活猪归农业农村部统领,运输则由交通运输部统领,冷链、零售则属于商务部统领,建设生猪流通环节羁系体系[8]。
从生猪供应链入手,建设羁系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日常检查、重点排查、随机抽查等各项羁系制度,建设供应链焦点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区全程记载制度和档案治理制度,做到泉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究[9]。二是强化供应链中对猪肉冷库、冷藏车的补助。
在从调猪到调肉的供应链转变历程中,冷库、冷藏车是关键,而且缺口比力大。一方面,建设政府财政专项补助,对于销区屠宰场转型升级为猪肉冷链物流中心的给予专项财政补助建设冷库,购置冷藏车。
另一方面勉励银行、工业基金等社会资金优先支持冷库建设和冷藏车购置。三是增强第三方猪肉冷链物流建设。猪肉冷链是专业性物流,对于温区控制、车辆规范等有奇特的要求。
现在,缺少对猪肉冷藏供应链举行温度控制的物流供应商,要明确扶持第三方猪肉冷链物流企业生长,勉励猪肉供应链服务商生长,建设扶持体系。支持企业接纳物联网、区块链、云盘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保证产物质量。四是逐步建设生猪供应链认证供应体系。我国猪肉供需市场正在发生显着变化,应推动主销区与主产区有效衔接,探索建设双向认证,点对点调运措施。
强化猪肉冷链物流建设,加速调整重构生猪供应链,建设完善畜禽产物跨区域流通体系和新型生猪供应体系,确保肉品供应富足。泉源:中国畜牧杂志2019年09期作者:张喜才 汤金金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基金:北京市社科一般项目,京津冀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及生长模式研究(18GLB041); 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本文关键词:非洲,猪瘟,配景,下,生猪,供应链,开云体育app官方版下载,重塑,及其,摘
本文来源:开云体育app官方版下载-www.lyyfhf.com